【学艺网 81art.com】精彩巨献,《王小帅:记忆中的85班》。本年度有关电影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,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摄影老师,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zhangxiaoxia联袂推出,点击率高达159次,已有526人付费查看并下载。作品发表日期:Friday, May 11, 2012 09:56:29;文章更新时间:Sun, December 24, 2017 23:02:14 GMT;作品分类浏览目录:艺术院校;作品关键词:电影学院,电影学院和学生作业视频;作者所属频道:艺术招生。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,请在学艺论坛提出。
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:王小帅:记忆中的85班,精彩不容错过,敬请关注!
王小帅:记忆中的85班
从德胜门还是积水潭,记不得了,可能两者都不是,上345路公共换汽车。还是4357也记不得了。一路向北京的正北走,昌平方向,现在是八达岭高速。在朱辛庄站下来,往东走一条不大的路,左边开始有围墙,右边是一排什么树,外面就是田野。几百米?500米可能,左手就是一个大门,门左手竖挂着那块和现在一样的牌子,上面写“北京电影学院”。从当时二环坐那个车--唯一可能的交通工具,到目的地要45分钟,大约一堂课的时间。纯郊区。临校的农业大学证明了这一点。因为是求学,加上那6个字代表的是心中的圣土,再远也不算什么了。
冬天是真的脚冷。那时车上没空调,进一次北京,再回来,一路冻脚。当时十八九岁吧,总爱冻脚。现在没了。很奇怪为什么?
侯克明接的我们这些新生,好像他还当了一阵我们班主任。在那个狭小的宿舍里,人基本上挤齐了。侯老师跟我们说事,也记不得说的什么了。但印象中有一份兴奋,有一份神秘,有一份默契,好像有一个密码在传递,心照不宣--我们这16个人是最棒的,我们是未来的导演。
这个班我们一直叫它85班。
考之前其实我就来过,来闻闻这儿的空气。看看那些特像艺术家的在校生。周四看片也偷看过。知道有个谢飞老师,听说那时是副院长,周四就给放西方的片子,挤破门。忘不了的是那次,同样跟着美院附中上届考进学院美术系的同学往里混,挤来挤去,惶恐至极。终于安全了。那天放的两部片子应该说影响了我们一生。但也要怪那两部片子,对于没有入门的小孩来说,太高了,它们分别是《失去平衡的生活》和《放大》,从此被打懵。刚刚使我们震惊的两部中国横空出世之作《一个和八个》和《黄土地》立刻被抛到脑后,虽然我是因这两部片子才知道有个北京电影学院的。那年18岁。
当时没有看过《邻居》,但考试时耳朵里就知道郑洞天的名字,觉得这个名字好听,到现在还觉得好听。说是他来带这个班,大家兴奋不已。后来真是。直到我们毕业。他手把手教你每一个关乎电影的细节,对于电影他什么都知道, 同时他把他的发现和我们分享。有个同学拍了一个作业,有个镜头是河马冲着镜头张开大嘴。那个同学配音的时候自己学河马叫,神型兼似,我们很是佩服。郑老师在课堂上问是谁配的音,同学说是自己,言语间很是骄傲。郑老师说,对不起,河马是没有声带的,不可能发出那样如狮虎般的咆哮。大家乐翻了,成了日后班级的集体记忆。他和韩小磊都是恩师级的。韩小磊是课堂上给你侃大山,分他的烟抽:短前门,后来搬新地方了就把大家叫到他家吃涮羊肉。二锅头也是一块儿常喝。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一个导演兼老师的点点滴滴。想想这样的老师, 了不起。大课有周传基,上来就在黑板上用一个大叉把好莱坞三个字给毙了,大家就热血沸腾,猛鼓掌。现在不知道周老师做何感想。好像与时俱进地开始分析好莱坞了。很好!可害了我了。用现在的话来说一直顶着周先生的那个大叉叉,被视为另类。谢谢周先生!很享受那个热血沸腾的感觉,直到今天。倪震先生也另类,明明是要讲中国电影,可每次都讲西方电影和前苏联电影,闹得大家很高兴。年轻时总有点崇洋媚外,倪先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心理。那时他只要放中国的老片大家就抱怨,或直接睡觉,估计他也理解,年轻不懂事嘛!
转过新校猛地看到《小城之春》就给震住了。从此改道,从西转到东:日本、台湾的电影成为更贴近的抚慰。至今如此。
很多像他们一样的老师,如谢晓晶、李冉冉、江世雄等,都好。记得1987年还是1988年,我的一个学生作品去参加香港浸会学校的影展,江世雄老师带队。飞机上发餐,江老师要了咖啡,四处看,看人把一小袋东西打开倒进咖啡里,她也照做,结果咖啡不能喝了。她倒的不是糖,而是把胡椒面的袋子撕开倒进去了。大家笑个不停。可爱的老师们,学生至今心存感激。
85班这票人,特别是导演系,都说在校时很狂。也不知这个字安在头上是好还是不好。记得搬到北太平庄新址后,一次郑老师很高兴地说请来了当时拍完《黑炮事件》的黄建新来班里讲座。
,黄导演一如现在一样态度可亲地进了门。谁地‘绍完,班里竟声没一个人应声,这对一个要演讲的人来说可不妙。不知这是不是狂,或是不懂事。